大家好,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就是關于國防教育鮮活旗幟的問題,于是小編就整理了3個相關介紹國防教育鮮活旗幟的解答,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牛尾毛的故事?
抗戰時期,在我黨抗日統一戰線政策的感召下,文化戰線在“國防文學”的旗幟下,逐步形成了團結抗日的局面。
魯迅先生:“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卑l表后,郭沫若和茅盾先生在一次熱烈討論中,郭沫若先生說:“魯迅先生自稱為一條牛,如果我有幸做這條牛的尾巴,也就心滿意足了?!?/p>
茅盾聽后則說:“那么我就心甘情惠地做這條牛尾巴上的一根毛”。
什么建軍治軍治本?
依法治軍
依法治軍就是依照法律管理軍隊,是依法治國的重要組成部分。依法治軍治軍方略已經正式載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法》之中。對依法治軍這一治軍方略的理論與實踐進行探討,是軍事法學基礎理論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
黨的十九大報告確定“政治建軍、改革強軍、依法治軍”,依法治軍對于軍隊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性愈來愈高,有著極強的時代性和必要性。
人民軍隊建設的政治方向是:堅持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是我軍的立軍之本和強軍之魂。以黨的旗幟為旗幟,以黨的意志為意志,以黨的方向為方向。
人民軍隊之所以由小到大,由弱變強,就在于執行了黨的正確的政治路線和軍事路線,這是人民軍隊戰無不勝的根本政治優勢。
“東林黨”人的社會主張是什么?他們與閹黨的斗爭反映了什么問題?
東林黨的主張跟他們的出身有著很大的關系,深究東林黨的歷史,會發現其實他們是一幫代表了城鎮中產階級和中下層地主利益的政治團體。
東林黨在政治上的主張是:反對貴族大地主專政,反對內閣壟斷***和排斥其他政治勢力。主張加強中央集權,削弱大貴族、大宦官的政治權力,即降低大官僚把持的內閣權勢。要求地方勢力可以參加***并加重地方官的權勢。
之所以這么干,也是當時的政治大環境決定的。自從弘治朝開始,內閣的權力就進入了一個爆炸階段,基本上外朝的人都要看內閣的眼色行事,不然就是就會被內閣排擠出政治圈。這點在嘉靖朝嚴嵩當首輔的時候達到高峰,隨后從徐階、高拱到張居正,內閣的首輔們基本上都是以自己的意志為轉移去排擠地方,打擊不同的政治勢力。利用京察制度排擠反對派,不補缺官員來削弱現有的反對派勢力。
這也不是空口無憑,在1595年內閣曾以“附和結黨,抗造君命”的罪名,一次幾乎就把所有的南北雨京的言官降職調外或被判罰奉,其他在趙南星京察***,李三才***,爭立太子***,爭礦稅***中也大批地罷免排斥各種反對派。
在經濟方面,東林黨認為:應該反對貴族大地主的礦監稅使的掠奪, 要求有限度的定額稅收政策,要求鄉村與城市平均負擔納稅品。并主張開墾荒田,興修水利。
在蘇州織工反稅以及一系列城鎮中產階級反對礦稅的運動,成為了東林黨威脅貴族大地主的根據,如果不能夠減稅,那么就隨時都有可能激起一場席卷大明的抗稅起義。
當然,你光反對是不夠的,還有相應的政治建設性意見來代替才行,這點東林黨人也是考慮到了,時任御史的秦懋義提出具體建議是:
這個意見包括兩個內容,一個是要求把無止境增長的稅銀定額固定下來,一個是要求把開***榷稅之權由宦官手中轉交給地方官。這樣的建議也未被貴族大地主所***用。但事實上,這些建議并沒有被貴族所接納。
因為接二連三的政治碰壁,讓東林黨意識到要想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就必須獨斷大綱,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講,不是東林黨改變了大明,而是大明的政治局勢改變了東林黨。東林黨人在最初都用嚴格的道德標準來規范自己的政治行為,所以他們眼中容不得其他派系油頭滑面的官員,任何不符合他們道德標準的官員,最后都被排擠出政治核心。
作為皇帝,萬歷是已經放棄了和東林黨繼續斗爭,索性在最后的兩年把爛攤子扔給了這些個文官黨派。而泰昌帝本是支持東林黨的,如果他能夠在位至少五年,那么東林黨或可真有很大的政治作為。然而泰昌帝的死,讓大明的政局再次發生了變動。
東林黨人的社會主張是:在朝為官時整頓君臣的政治道德,在野為民時整頓士子的學術道德。
換句話說,萬歷、天啟年間的東林黨人是由一群高舉道德旗幟的官員、士子等知識分子組成的文化團體,專門對大明朝其他讀書人(非東林黨的官員及非官員)搞道德***,灌輸“上無異教,下無異習,道德可一,風俗可同,賢才出而治化昌”的政治理念。
如果有人做不到,在東林黨人的眼里就屬于異類,必須排除在外。所以他們才會在萬歷年間利用京察來排除異己!
道德***討不討厭?南宋由朱熹提出“存天理,滅人欲”的道德說教就已經讓人痛恨不已,現在到了大明朝居然又來這一套。
如果是在朱元璋時期還好說,但偏偏是在明末這個社會風氣相對開放、自由、奢靡的時代,東林黨人還試圖用這種愚弄人的價值觀去約束朝堂,期望***都能做一個道德君子。這種嚴重違背社會環境的做法,是極其不得人心的。
正因為如此,才激發了東林對立面的政治勢力的誕生,萬歷時期為浙黨、齊黨、楚黨等,天啟時期為閹黨!
那么,為何在萬歷、天啟時期會出現東林黨這種相對偏激的思想團體呢?關鍵在于明末思想大爆炸!
中國傳統的治國思想是儒家(漢武帝獨尊儒術后),到了兩宋時期出現了程朱理學,在明朝中期(正德、嘉靖時期)又出現了王學(王陽明學說),但程朱理學和王學都是建立在儒家思想上的發展和繼承。
二者本質上是一樣的,但又有各自的思想,這樣就會導致讀書人的思想混亂。
如程朱理學“究也率流而據,而人厭之,于是乎激而為王子”,王學“究也率而狂,而人亦厭之,于是乎轉而思朱子”,讀書人這種不堅定的毫無信仰的率性而為,在東林創始人顧憲成看來會造成天下動蕩,這樣不利于儒家“治國,平天下”的大局觀,所以必須救世,必須尊孔,而朱熹理學和王陽明王學都是可以批判的。
在顧憲成看來,救世之舉就是要拯救世人的道德,只有道德提高了,那么大明朝也就得救了。
到此,以上就是小編對于國防教育鮮活旗幟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希望介紹關于國防教育鮮活旗幟的3點解答對大家有用。
[免責聲明]本文來源于網絡,不代表本站立場,如轉載內容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聯系郵箱:83115484@qq.com,我們會予以刪除相關文章,保證您的權利。